第91章(第3/5页)
二堂爷家的人看到浩浩荡荡的一群人进院,丢下手里的活跑了回来,“出啥事了?”
老吴氏捂着脸,眼泪瞬间湿润了眼眶,其他人也是如此。
赵三壮的眼泪也在这时汹涌而出,“堂兄,堂叔去了。”
他们已经离开了饥荒之地,有了自己的新家,还有了粮和财宝,日子有了盼头,好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
下一刻,此起彼伏的哭声响彻整个院落,梨花轻轻走上前,食指探了探二堂爷的鼻息,像赵三壮说的,二堂爷没了。
她心里闷起来,“堂叔...”
赵三壮知道她想问什么,讷讷的甩头,“我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
他们将粮食搬回来时,堂叔可开心了,在地里时,给老天爷磕头,感谢老天爷保佑赵家活到现在,有了这些粮,赵家人就不会饿死了。
他和其他堂兄也在,当时还调侃堂叔多磕几个头,让老天爷继续保佑他们。
哪晓得今天人就没了。
梨花想问的是,“二堂爷可有什么想做而没做的事?”
亲人离世,伤心是在所难免的,梨花更想知道二堂爷有哪些惦记的事儿。
赵青山他们兄弟跪着进了屋,“爹啊,您辛苦一辈子,还没享过福怎么就走了啊。”
赵三壮眼泪越来越多,跟着跪在后面,“都怪我,都怪我。”
二堂爷年纪大了,早先那场瘟疫就差点死了,今个儿比昨天冷,路上还跟他说说笑笑,多半是嘴里灌了冷风没喘过气才死的,赵三壮哇的一声,哭得伤心欲绝。
老吴氏拍他的肩,“你堂叔不会怪你的。”
“都怪我,我要是劝他在火炉旁烤一会儿火,他就不会死了。”
赵青山爬到二堂爷的床前,双手紧紧握着他的手,哭得泣不成声,后面赶来的人跪了一地。
二堂爷的去世太过突然,所有人都缓不过劲儿来,半晌,还是老太太站出来说,“当年要不是他带着兄弟们逃到近溪村,也没赵家的现在,他没了,咱得好好送送他。”
她想到了家里的白布,“三娘,把咱家的白布拿来。”
梨花点了点头,转身就要走,赵三壮忽然拉住她,啜泣道,“堂叔说,说他哪日要是死了,丧事不用大办,放棺材埋了就行。”
这是二堂爷昨晚说的,这种话,逃荒的路上已经说过好多回了,不止他,老吴氏和老村长也说过。
梨花看了眼老太太,见老太太朝她点头,安抚赵三壮道,“不大办,就咱们族里人送他...”
饥荒前,谁家死了人,家里晚辈都得披麻戴孝,家里有白麻布,是老太太为自己准备的,现在只能暂时拿出来用用。
她让小吴氏和她一起,重新回来后,族里的妇人们自发拿着剪刀针线裁布缝孝。
布料不多,孝衣缝不成,便缝一朵白色的花别在帽子上。
棺材是现成的,挖好坟就能下葬。
汉子们挖坟去了,赵广安将族里的孩子们叫回来,给临时布置出来的灵堂前磕头。
赵广安挨过二堂爷的骂,但这一路,二堂爷更多是教他怎么做人,他爱讲大道理,赵广安不爱听,经常找借口避开,可现在人没了,赵广安竟觉得怀念,磕完头,眼睛红得不行。
看老太太给孩子们帽子上戴麻花,他期期艾艾的走过去,“娘,你可有哪儿不舒服?”
老太太忙得不行,仍给了他一个放心的眼神,“娘好着呢。”
赵广安鼻尖一涩,“娘,你好好保重,万万不要忧心啊。”
老太太如何不懂他想什么,“我晓得的。”
送走孩子们,转身就跟老吴氏说,“总说我偏心,看看我在这儿忙了这么久,除了老三,谁关心过我两句?”
老吴氏平时挺利落的人,今个儿却有些迟钝了。
许是想到了老伴儿,堂兄死后,老伴儿就恹恹的坐在屋里不说话,她让儿子们安慰几句,效果甚微,她道,“好好的人说没就没了,也不知我们走的那天是什么景象。”
瘟疫后,二堂爷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却也不没有羸弱到风吹就倒的程度,所以他坚持下地干活没人阻拦。
如果知道他身体不好,坚决不会让他干活的。
老太太看得开,“进山以前我会害怕,现在不怕了,有老三和三娘,我的身后事肯定办得妥妥当当的。”
在老家时,她没想过自己去世后的情景,逃荒后,只盼不做孤魂野鬼,慢慢的,她已经随遇而安了,左右死在儿孙跟前,即使有遗憾,也已感到满足了。
老吴氏又说,“不知下一个是谁。”
年纪大了,活一天少一天,老吴氏看向院里忙前忙后的
晚辈们,“三嫂,我没活够啊。”
辛苦几十年攒的田地没了,在灾荒里提心吊胆活到现在,好不容易安稳下来,舍不得死。
老太太道,“那就好好活着吧,不是我说你,你平日要少跟我吵两句,保证活得更久。”
“......”老吴氏抬起眉,眼神不满,“我何时与你吵了?是你自个儿爱显摆招人厌而已。”
“......”老太太鼓起眼,“你说什么?我显摆?我显摆什么?家里田地是你三兄起早贪黑挣下的,还不兴我说说了??”
老吴氏反唇相讥,“你还有理了?广安在外面做了多少败家的事?你竟有脸夸他,要不是今年闹灾,广安就被你毁了。”
慈母多败儿,说的就是老太太。
老太太最讨厌大家瞧不起小儿子,嗓门顿时大了,“他怎么就败家了?要不是他细心教导三娘,咱们指不定在哪个犄角旮旯为家人哭丧呢,你不说他的好,竟惦记他花钱是不是?”
“他花钱怎么了?我和他阿耶辛辛苦苦挣钱不就给他们花的吗?呸,亏你叫我一声三嫂我以为你改好了,没想到在这儿等我呢。”
“......”老吴氏面红耳赤,“养个败家子不承认是不是?那在青葵县买牛时你怎么拿不出钱来?不就是给广安拿去求什么符水了?”
老太太要强好面子,自打家里条件好起来后,手里没有缺过银钱,在青葵县的那天,算是老太太最窘迫的时候了。
当然,老太太坚决不会承认的,踮起脚,指着老吴氏道,“三娘生病,难道不救治吗?扪心自问,好好的孩子你能眼睁睁看着她去死?”
何况三娘还是老三最疼的闺女,爱屋及乌,老太太不认为自己做错了。
她唾弃老吴氏,“总说老三败家,你要是我,没准更偏心他。”
只差没明晃晃的说老吴氏没钱了。
老吴氏气噎,手里的孝花一丢,揪住老太太的帽子,“我怎么了?我可没把儿子养成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