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第19/22页)
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的联邦德国展馆。
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心体育场。
罗德尼·金斯曼设计的欧姆克堆叠椅子,极具工业时代特征。
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
玛里奥·博塔设计的Seconda扶手椅。
玛里奥·博塔设计的金属罩台灯。
有点特别的是,“高科技”派建筑并不是出现于当时高科技领先世界的美国,而是出现在科学技术上远远落后于美国的英国,两位最重要的“高科技”建筑家——理查德·罗杰斯、诺尔曼·福斯特都是英国人,他们奠定了“高科技”派发展的模式,在西方国家造成很大影响。
由于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探索金属结构标准建筑的构造,因此,联邦德国在这种具有高科技特色的建筑上发展得非常快,1960年代前后,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65年,德国建筑家佛莱·奥托(Frei Otto, 1925— )和罗尔夫·古特布罗德(Rolf Gutbrod, 1910—1999)设计了加拿大蒙特利尔1967年世界博览会的联邦德国馆,采用悬挂支撑结构,以强度很大的金属柱来支撑悬挂其上的大面积的金属网,上面再覆盖纺织品或者玻璃材料,形式有点像中世纪的大帐篷一样,一方面具有变化性,同时也突出了高科技的特征。这种方式在1972年慕尼黑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心运动场的设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德国在这个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72年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其中心体育场是德国建筑家佛莱·奥托、根特·本尼什(Gunter Behnisch, 1922—2010)等人设计的。整个设计和建造从1968年开始,用了将近4年的时间才完成,使用巨大的金属柱支撑金属网结构,上面覆盖玻璃,形成巨大的有顶空间,不但是奥林匹克运动会非常良好的运动场地,而且也为慕尼黑创造了德国最大的有上盖的娱乐、运动空间。复杂的 帐篷结构使这个建筑充满了趣味感,体现了高科技在建筑上的发展。
真正使世界感到“高科技”成为流派的是意大利建筑家伦佐·皮埃诺(Renzo Piano, 1937— )和英国建筑家理查德·罗杰斯1971—1977年期间设计的巴黎的“蓬皮杜文化中心”,这栋建筑使用了德国工程师马克斯·门格林豪森(Max Mengeringhausen, 1903—1988)发明的,使用标准件、金属接头和金属管的“MERO”结构系统作为建筑的构造。整座建筑基本由金属架组成,金属管构架之间的距离是13米,形成内部48米完全没有支撑的自由空间,从而创造了巨大的室内面积,供艺术展览和表演使用。电梯完全以巨大的玻璃管道包裹外悬,所有的通风、空调、电力线路等管道也全部暴露在建筑外面,并涂上鲜艳的色彩来加以强调。这个庞大的公共建筑最初引起法国公众很大的争议,但是最终成为广受欢迎的巴黎新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高科技”风格形成流派的重要里程碑。
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科技”派建筑师有:理查德·罗杰斯、诺尔曼·福斯特、伦佐·皮埃诺、尼古拉斯·格林姆肖(Nicholas Grimshaw, 1939— )、迈克·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 1935— )、让·努维尔(Jean Nouvel, 1945— )等。这些建筑师也常常参与产品和家具的设计,并且在这些设计中也常常采用了“高科技”风格。例如,诺尔曼·福斯特本人,就在1987年,配合他的香港汇丰银行大楼,设计出“诺莫斯”(Nomos)办公室家具,是“高科技”派家具的代表作之一。
还有一些建筑家和设计家,虽然在其他的范畴中设计,但是也时常会涉猎到“高科技”风格的范畴来,比如后现代主义大师、瑞士建筑家玛里奥·博塔(Mario Botta, 1943— )就时常以“高科技”派风格的设计出现,他设计的一系列座椅,都有强烈的“高科技”派的特点,很炫目。说明“高科技”是不少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家喜欢的风格。
福斯特设计的诺莫斯办公桌。
布鲁斯·布迪克为赫尔曼·米勒公司设计的椭圆形桌子。
罗杰斯和皮埃诺为蓬皮杜文化中心设计的办公转椅(1974—1976)。
罗杰斯和皮埃诺为蓬皮杜文化中心设计的扶手椅(1974—1976)。
让·努维尔设计的工具柜。
玛里奥·博塔设计的金属水具——长颈对瓶(1987)。
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浪潮消退的情况不同,“高科技”风格的产品设计仍在流行。目前世界上比较重要的从事“高科技”风格的设计家中,英国产品设计师罗德尼·金斯曼(Rodney Kinsman, 1943— )比较典型。他主要从事家具、产品设计,早在1960年代已经开始尝试用不锈钢设计柜子,有“高科技”派的影响。他在1974年设计的欧姆克堆叠椅子(Omkstack)推动了“高科技”派家具设计的浪潮,之后他更是接二连三地设计出新的“高科技”派家具来,影响比较大。此外还有主要从事家具方面设计的美国设计师布鲁斯·布迪克(Bruce Burdick),以及几位灯具设计师,比如瑞士建筑师、设计师乌斯·格拉姆斯巴赫(Urs Gramelsbacher, 1949— )和让-马克·达·科斯塔(Jean-Marc da Costa, 1958— )等,设计出具有强烈“高科技”派感觉的灯具来。
(三)调侃“高科技”派的朗·阿拉德和仓俣史朗
调侃“高科技”派(Trans High Tech),原名直译是“过度高科技派”,其实从设计上看,是对高科技的结果感到不安的一种反应。简单来说就是拿高科技开玩笑,戏谑、调侃、嘲笑、逗乐,作品相当放荡不羁,基本都难以批量生产,更加接近艺术品,而非实用品。这类设计最有代表性的设计师是出生于以色列的英国设计师朗·阿拉德(Ron Arad, 1951— )。
阿拉德1951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1970年代在特拉维夫艺术学院学习,1974年到伦敦,在英国建筑最高学府“建筑协会”(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London)学建筑。毕业后两年,就与他人合伙开了设计事务所,1989年正式命名为“朗·阿拉德设计事务所”,集中做产品设计。他除了做设计之外,还在好几所大学教设计,包括 维也纳的应用艺术大学(Hochschule fur angewandte Kunst, Vienna)、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等。他的设计获奖无数,早在1990年代就已经是列入设计史的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