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一)(第13/28页)

霍尔曼·穆特修斯(Hermann Muthesius, 1861—1927)是一位德国建筑师、作家、外交官,在将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介绍到德国,以及促进早期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穆特修斯1861年出生在一个建造商的家庭,早期跟随 父亲学习营建,曾在柏林的佛里德里克·威廉大学学习哲学和艺术史,后在查洛特堡技术学院学习建筑。毕业后曾在东京的一家德国营建公司工作,之后游历亚洲,于1891年回到德国,一方面从事建筑设计,同时担任一家建筑杂志的编辑。1896年,穆特修斯被派遣到德国驻伦敦的大使馆,担任文化专员。在此期间,他对英国的建筑、生活方式和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穆特修斯对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哲学理念和设计实践非常感兴趣,他还亲自访问了格拉斯哥,了解格拉斯哥学派,尤其是查尔斯·马金托什的设计实践。穆特修斯将观察结果写成大量报告,这些报告后来结集成书,以“英国住房”(The English House)为名出版,成为他最著名的著作之一。穆特修斯随后撰写过一系列关于英国设计和文化的著作,对于当时的德国设计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使他成为德国文化界的一个重要人物。

穆特修斯于1904年回到德国,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并且担任了普鲁士政府的建筑顾问。1909年,穆特修斯在德累斯顿近郊设计并建造了德国的第一座花园城市——海勒劳(Hellerau)。1910—1916年间,他还担任了德国工作同盟的主席。1927年,穆特修斯因车祸而去世。

1900年“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在欧洲兴起的时候,“青年风格派”运动在德国几乎同时出现,宣告了以往德国设计主要抄袭各种历史风格的时代的终结。在达姆斯塔德的“艺术家殖民地”(Artists' Colony)里,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一起合作,他们的设计概念已经超出了“装饰”的范围,例如理查德·莱姆斯密特设计的音乐室椅子(Music Room Chair)已经将人体解剖的尺度和数据运用到家具设计上来了;奥地利的约瑟夫·霍夫曼设计的“机器椅”创造出来的几何形态家具,更是成为现代设计的先声,并直接影响到布鲁尔的钢管椅子设计。

维也纳工作坊的Logo。

德累斯顿工作坊理查德·莱姆斯密特1908年设计的梳妆台。

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馆藏的理查德·莱姆斯密特设计的音乐室椅子和桌子。

穆特修斯设计的哈勒斯豪森住宅(Harleshausen Villa)。

维也纳工作坊设计的银器。

理查德·莱姆斯密特1899年设计的德国第一套现代餐具。

理查德·莱姆斯密特1898年设计的烛台,完全摒弃了当时常见的繁复装饰。

约瑟夫·霍夫曼设计的『机器椅』。

20世纪初期是一个属于伟大的先行者和发明者的时代:齐柏林(Ferdinsnd Graf von Eepplin, 1838—1917)的飞艇遨游天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传统的经典物理学。然而,技术的发展和巨大的社会变化却面临着一个死板固化的社会阶层秩序(Social Order)和传统保守的消费观念。上层社会仍然认为只有沉重、笨拙的“老德国”风格才能显示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不过,改革的呼声已经越来越响亮,不仅是劳工阶层,连中产阶层也热衷于追求崇尚自然的新风格。

理查德·莱姆斯密特(Richard Riemerschmid, 1868—1957)于1868年出生在慕尼黑。从学校毕业后,他从事家具、地毯、玻璃器皿的设计,后来,还从事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

当“新艺术”运动兴起时,莱姆斯密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设计了许多具有新艺术风格的产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那张拥有对角线型扶手的“音乐室椅子”(Music room chair)。造型异常简洁,突出了木头材料的全部特色,与当时那些装饰烦琐的家具形成鲜明对比,被认为是现代家具的一个榜样,虽然设计前卫,却非常实用。1898年,莱姆斯密特设计了一个烛台,亦完全摒弃了当时常见的繁复装饰。

莱姆斯密特是“联合工作坊”和“德国工作同盟”的创办人之一,他的设计,为20世纪初期的工业设计设定了标准。简单明晰的结构和裸露的接合件,是他的设计之特点。无论是单件产品,或者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他将这类产品称为Maschinenmobel,意为“机械家具”),他都保持了这一特点。1906年,理查德·莱姆斯密特在德累斯顿的工艺博物馆里展出了他设计的“机械家 具”,大获好评。更重要的是,这是第一批完全为机械加工、大批量生产而设计的家具,很快就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这表明消费者已经准备好了,愿意接受新的设计。由此,功能主义原则与简洁外形相结合,成为德国产品的突出风格特征。

莱姆斯密特具有非凡的创意,对于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尤其敏感。1899年,他设计了一套餐具,第一次为德国刀叉赋予了现代的形式。在德累斯顿工作坊工作期间,他设计了德国第一座花园城市哈勒劳(Hellerau)。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设计并建造了德国第一座预制组合配件结构的房子。及至老年,他的创造力也毫不稍减,倾力于尝试胶合板和铝材结合的家具。

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起步于20世纪初年。1907年,在德累斯顿工作坊和慕尼黑工作坊基础上,德国工作同盟(Deutsche Werkbund,国内也有译成“德意志制造同盟”的)成立,更确立了功能主义在德国设计中的主流地位。随后,AEG聘请彼得·贝伦斯作为驻厂专职设计师。贝伦斯将功能主义的原则转化成一个文化使命,将高水平的德国工厂变成了一段传奇。1910年的巴黎国际展览会上,挑剔的法国评论家们也对线条硬朗简洁、功能完善的德国产品发出了由衷的赞美。一年之内,德国工作同盟的成员已经发展到500人之多,成为将德国的艺术、政治、经济连接起来的一个重要纽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一场在穆特修斯和亨利·凡·德·威尔德之间爆发的争论引起了广泛的注视,设计究竟优先需要标准化还是必须坚持自由化,是这场争论的焦点。不过,随即爆发的战争,给这场历史上第一次设计大辩论做出了结论,战场上的现实使务实派占了上风,“德国工业标准”(German Industrial Standards,简称为DIN)诞生了。1915年,由汉诺威技术学院的佛里德里克·斯契沃德(Friedrich Schwerd)博士设计的非常实用、极具功能性的钢盔(Stehlhelm),成了当时德国产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