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一)(第14/28页)

理查德·莱姆斯密特设计的德国第一座花园城市哈勒劳。

慕尼黑联合工作坊设计的一套餐桌椅。

格丽特·里霍茨基设计的法兰克福厨房。

下一个登上德国设计舞台的重要角色就是包豪斯了。这不仅是一所培养新一代德国设计师的专业学校,同时也是德国功能主义设计原则的强大推动力,是德国工业的思想库。包豪斯的首任校长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提倡,要剔除一切不必要的细节从而提炼出最精确的产品来(Model types should be distilled from objects by the methodical removal of anything that is unnecessary)。包豪斯的师生们正是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设计出一大批非常有创意的产品,许多产品现在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经典。

应该说,包豪斯本身便是德国功能主义设计原则最著名的“产品”,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产品”。1927年在斯图加特举办的魏森豪斯国际住宅设计展,吸引了阿道夫·卢斯、玛特·斯塔姆、勒·柯布西耶等一批当时欧洲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参与,这种平平整整的六方体似的平顶白色建筑,闪着金属光泽的钢管家具很快就成为一种“现代模式”。格丽特·里霍茨基(Grete Lihotzky, 1897—2000)设计的“法兰克福厨房”(Frankfurt Kitchen)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虽然这只是一个为劳工阶级家庭设计的厨房,家具、设施都非常平实,但由于仔细考虑了厨房工作的流程,由此而安排、设计那些固定在墙上的工作台、橱柜等,使这个厨房成为一架“节省劳力的机器”(a labor-saving machine)。

作为世界范围内设计的后来者,到1920年代末期,德国已经拥有了受人尊重的国际影响力。英国画家佛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意大利设计师乔斯帕·特朗吉(Giuseppe Terrangi, 1904—1943)、瑞典设计师根纳·阿斯普兰德(Gunnar Aspland, 1885—1940)以及美国设计师华伦·麦克阿瑟(Warren McArthur, 1885—1961) 都在随后设计了钢管家具,这种从德国功能主义原则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居住环境,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国际主义”风格的先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设计蓄势勃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德国,百废待兴,开始了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艰难历程。在此期间,联邦德国的工业设计也走上了确立和发展的道路。

1949年,瑞士工作同盟(Swiss Werkbund,简称SWB)主办了一个名为“好的形式”(Die gute Form)的巡回展览,展出了150多件从茶壶到民航飞机等产品的设计,引起的轰动远远超出了瑞士国界。该展览由瑞士知名建筑师、雕塑家、平面设计师马克斯·比尔担任主要策展人和设计师,比尔本人是德国包豪斯培养出来的设计家,后来担任了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的院长。这个展览对于战后欧洲的设计界造成很大影响。

乌尔姆设计学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最重要的设计教育单位。这所学院培养了大批设计人才,并与德国的工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套理性的、功能化的“乌尔姆模式”,成为战后德国重建的重要力量。乌尔姆学院遵循着包豪斯的原则,但比自己的榜样更加向前迈进了一步,发展出一个完整的产品系统。1950年代中期,布劳恩公司在一个展览上展出了与该校合作设计的收音机和留声机,展示了该校新功能主义设计的成绩。这次展览,成为新的极端理性主义的第一个宣言,预示了产品设计上的一种新的视觉原则,而这也成为德国设计的同义词。

除了布劳恩公司之外,其他一些著名的德国厂家,如灯具公司依科(Erco),五金制件公司福适博(SFB)和喜力得(Helit),以及办公家具厂商威克翰(Wilkhahn)也都先后聘用乌尔姆学院的师生担任公司的设计主管,乌尔姆学院的创办者之一奥托·艾舍就曾长期担任依科公司的设计顾问,依科的产品至今仍保留着乌尔姆风格。这些公司的产品后来都成了德国产品的代表。将完全的功能主义原则贯穿到日常生活所有方面去,曾是包豪斯人的一个美好愿景,到了乌尔姆一代,这已经逐步成为现实。

德国钢盔。

德国著名的工业设计 机构——工业设计 论坛的Logo。

2013年iF设计大奖获奖作品——德国博世(Bosch)公司的数码会议网络系统(Digital Congress Network)。

美国设计师华伦·麦克阿瑟在1930年代末设计的钢管座椅。

瑞典设计师根纳·阿斯普兰德1930年设计的GA-2钢管扶手椅。

1957年在柏林举办的『建筑之中』展览的海报。

1957年,乌尔姆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绘制设计图纸。

『建筑之中』展览的中心展场——『明天的城市』。

拉赫公司生产的墙纸。

美乐家公司出品的C35型咖啡机。

1953年,德国议会决定成立国家级的设计委员会(Rat Fur Formgebung),以保证德国产品的设计达到最佳品质。德国工作同盟积极地支持新成立的机构努力达成这一目标。同年,德国著名的工业设计机构——工业设计论坛(Industrieforum Design,简称IF)在汉诺威成立,并于当年开始举办“优良工业设计作品特别年展”(Special Exposition of Well-designed Industrial Products),并颁发iF设计大奖(iF Design Award)。经由汉诺威会展中心、德国工业界、设计界多年的合作,该展览成为德国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于1959年更名为“优秀工业设计展”(Good Industrial Design),并开始举办iF产品设计竞赛。随着从1980年代开始德国工业设计的日益国际化,该展览又于1990年改名为“iF工业设计论坛展”(iF Industrie Forum Design),颁发的iF设计奖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设计奖项之一。2013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615个产品设计参与了iF产品设计竞赛,其中1626个作品获得了iF的资格认证,100个作品获得了iF设计奖项。

1955年,第一次“国际艺术文献展”(documenta)在卡塞尔(Kassel)开幕,其主要目的在于:回顾和保存欧洲艺术发展的历史,尽可能精确地界定当代艺术发展的状况。该展览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之一,现代设计的许多重要作品也在展品之列。2007年,参观文献展的观众人数超过了7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