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一)(第15/28页)
1956年7月,一个名为“艺术作品,工业形态”(Artistic Works, Industrial Forms)的展览,在德国城市奥斯 纳布吕克(Osnabrück)的市立博物馆开幕,展览中陈列了28位德国艺术家从后印象派到抽象绘画等多种风格的艺术作品。当时联邦德国的总统西奥多·赫斯(Theoder Heuss, 1884—1963)参观了展览,联邦德国的新闻媒体也对该展览做了广泛的报道。除了展览中展出的艺术作品之外,这个博物馆墙壁上的墙纸也引起了民众极大的兴趣——那是由拉赫公司(Rasch Company)生产的墙纸,图案具有浓重的包豪斯风格,因展览而闻名,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从而造成了艺术和工业生产的一次非常直接的链接。利用博物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去影响民众的品位,在战后德国收到相当积极的效果。
到1950年代末期,德国已经在经济上开始获得成功,全社会充分就业,广大民众对于生活的追求已经不再限于温饱生存,他们重新将自己看作是西方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以美国作为自己发展的模板:带着闪亮镀铬装饰的汽车成为新的神像,蓝色的牛仔裤、摇滚乐、抽象的现代艺术……对德国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57年在柏林动物公园举办了名为“建筑之中”(Interbau)的展览,以成排的多层公寓、配备着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家具的室内,全面展示了西方生活方式,引起了民众极大的兴趣,也对联邦德国的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的工业企业一向以高质量的产品著称世界,德国产品成为“优秀产品”“高质量产品”的同义词。德国的汽车、机械、仪器、消费产品等等,在国际市场上都享有质量精良的良好信誉。这种工业生产的水平,更加提高了德国设计的水平和影响。意大利汽车设计家乔吉托·乔治亚罗同时为德国汽车公司和意大利汽车公司提供设计,德国公司生产的意大利设计师设计的汽车,却比意大利公司生产的同一位设计师设计的汽车更加优秀,这就显示出了问题的另一方面:加工技术、产品质量对于设计水平的促进作用。德国不少企业都有非常杰出的设计,同时有非常杰出的加工制造水平,克虏伯、依科、布劳恩、美乐家(Melitta)、西门子(Siemens)等公司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德国汽车公司的设计与质量则更是闻名于世。这些因素造成德国设计的坚实面貌:理性化、高质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特征。
1955年,第一次国际艺术文献展在卡塞尔举行,以后每五年举办一次。
克虏伯公司1951年生产的SW060型『野马』巴士(Krupp Sudwerke SW060 Mustang)。
西门子公司出品的复健组合设备。
阿尔皮纳办公设备公司(Alpina Buromaschinenvertrieb Grossbovensiepen KG, Kaufbcuren)1960年出品的阿尔皮纳多功能计算器(All-Purpose Calculator)就是由该公司自行设计的。
『建筑之中』展览上展出的现代室内设置。
普罗米修斯有限公司(Prometheus GmbH, Selters-Eisenbach)1961年出品的EBL26S型可控温电熨斗(EBL26S Heat-controlled Iron)。
2014年iF设计大奖获奖作品——总部设在台北的CRE8设计团队设计的电玩鼠标700M和电玩键盘700K。
保时捷911型汽车(1964)。
德国的工业企业普遍重视设计,不少厂家生产的产品,就是由企业内的设计师自行设计的,由于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并且适合本企业的加工条件,因而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德国企业界是德国设计中一支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
到1960年代初,宝马1500型(BMW 1500)、欧宝卡德特房车(Opel Kadett)、奔驰230 SL(Mercedes-Benz230 SL)等汽车先后面世。这几款车虽然一眼望去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功能主义原则也很快推广到汽车行业里去了。
1965年在伦敦举办的Good Form展览非常成功,极大地推动了联邦德国的出口贸易。该展览上风头最劲的展品是由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毕业生费迪南德·亚历山大·波舍尔(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1932—2012)设计的保时捷911型汽车。
除了汽车、电器、家具等传统工业外,德国的塑料制品业在1960年代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德国建筑师、设计师赫尔穆特·巴特兹纳(Helmut Batzner, 1928— )1964年设计的宝芬格椅子(Bofinger Chair,又名BA 1171椅子)成为世界上第一张批量生产的、整体成型的塑料椅。这张椅子1966年出现在科隆家具展(Cologne Furniture Fair)上之后,很快就在全世界售出了超过12万张,在各国的咖啡馆里都经常会看到它。
在科隆家具展上,德国大型化工企业拜耳(Bayer)将一艘游船改装成一个当代生活的展示空间,邀请一批独具 创意的设计师来设计纺织品、家具、灯具以及整个室内空间,将生产技术上的可能性与实际日常生活的功能性结合起来,为新材料开拓市场,在厂商和消费者之间架起桥梁。受邀参加设计的丹麦设计师维尔纳·潘顿(Verner Panton, 1926—1998)、意大利设计师乔·柯罗姆波(Joe Colombo, 1923—1978)、法国设计师奥利维尔·穆克(Olivier Mourgue, 1939— )分别设计了一二三个不同版本的未来主义的室内,这个以“远见”(Visiona)为名的室内空间,用鲜艳的色彩、模仿自然的音响效果和具有强烈动感的、曲线形的塑料设施,创造出一个强调交流沟通、休闲放松的梦幻境界。德国设计师卢吉·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8— )也在几乎同时,设计了极具颠覆性的太空风格厨房。这些作品,都对现存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格局提出了挑战。
1972年的夏季奥运会在联邦德国城市慕尼黑举行,德国政府和民众将此看作是“国际大家庭重新接纳德国”的标志,高度重视。在奥运会开幕前将近五年的时间内,以奥托·艾舍为首的设计团队为重塑德国的国际形象做了出色的工作。虽然这次运动会因为巴勒斯坦恐怖主义分子枪杀以色列运动员的悲剧而被蒙上了阴影,但德国设计师们设计的运动场建筑、运动会的Logo和全套图形标志、工作人员的制服等都为后来各类国际性大型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尤其是他们所主张的严格的视觉协调原则,更受到世界各国设计师们的推崇。
奥托·艾舍(Otl Aicher, 1922—1991)出生于乌尔姆,是德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他为1972年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做的出色的平面设计,更令他享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