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一)(第17/28页)
1990年,艾斯林格成为继雷蒙德·罗维之后,第二位登上《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 )封面的在世设计师。
艾斯林格有一句名言“形式追随情感”(Form follows emotion),与德国设计传统的功能主义拉开了距离。他为Indusco公司设计的直排轮滑冰鞋(Froller Rollerskates, 1979),为AEG设计的电话(AEG Telefunken),为Hansgrohe公司设计的沐浴喷头,为罗森泰尔(Rosenthal)公司设计的餐具都在重视功能的前提下,增添了人性化的因素,以适应全球化的市场需要。青蛙设计放弃了德国传统现代主 义的刻板、理性、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发挥形式主义的力量,设计出各种非常新潮的产品来,为德国的设计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当然,对于“青蛙设计”的这种探索,德国设计理论界是有很大争议的,其中不少人认为:虽然“青蛙设计”具有前卫和新潮的特点,但是,它是商业味道浓厚的美国式设计影响的产物,或者受到前卫的、反潮流的意大利设计的影响,因此,“青蛙设计”不是德国的,不能代表德国设计的核心和实质。这个问题依然在争论之中,而德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两条腿走路”:一是德国式的理性主义,主要为欧洲和德国本土的市场;二是国际主义的、前卫的、商业的设计,主要适应广泛的国际市场的需要。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欧洲出现了“激进设计”的探索,以艾托尔·索扎斯为首的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集团“孟菲斯”(The Memphis Group)掀起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新浪潮,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1980年代初期的“新德国设计”浪潮,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中兴起的。德国新一代的设计师逐渐显示出他们对于纯粹的现代主义并不满足,虽然德国产业界主流的设计依然是走纯粹现代主义的道路,后现代设计师则不认为这就是设计的终结,他们追寻新的形式,探索新的材料,探索设计语言的新语境。粗糙的木材、泡沫塑料、透明胶纸、瓦楞纸板都被用来设计新产品,而新产品和艺术更加接近。年轻一代的设计师们不甘心被“功能主义”“理性设计”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他们力图创造出属于新一代的设计语汇和表现方法来。不过从根本上来说,他们的设计语汇与现代主义的前辈们并无二致:简洁、精练、技术上的功能主义、为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仍然是他们的基本属性。
简斯·彼得·斯契米德(Jens Peter Schmid)1979年设计的桌子。
柏林斯提列托工作室(Stiletto studios)1987年设计的可折叠写字板会议椅(Threeswinger conferencechair incorporating folding writing-support)。
青蛙设计为AEG设计的电话。
哈拉德·胡尔曼(Halard Hullmann)设计的I号、II号落地灯(Baumleuchten I & II, 1980)。
青蛙设计为Indusco公司设计的直排轮滑冰鞋。
佛兰克·盖利设计的维特拉设计博物馆。
在德国,1980年代末最大的事件是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重新统一。两德统一(德语: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全面改变了德国分裂的状态。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举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选举之后,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立即展开统一谈判,最后两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占领德国的四国(美、英、法、苏)达成《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允许统一之后的德国成为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四个占领国的特权全部取消。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于1990年10月3日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完成了德国统一。统一后的德国脱离华沙条约组织,继续留在欧洲共同体(即后来的欧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经济进入全面繁荣的发展轨道。在设计方面,联邦德国给民主德国提供设计发展的支持,联邦德国的设计概念基本按照德意志工作同盟(the Deutsche Werkund)的方式,在民主德国获得全面推广,按照联邦德国设计方式在整个德国建立了设计网络,各种设计组织、文化组织也相继在民主德国成立,大学的设计课程也按照联邦德国的现代方式全面改革。
全球化时代中的德国设计是当代工业设计中最令人注目的。1990年代,随着迪特·拉姆斯和乌尔姆培养出来的一代设计师相继退休,德国设计史结束了一个篇章,现代主义之后的时代开始来临。德国设计朝多元化、数码化方向发展,致力开拓新的消费市场,是德国产品逐步成为国际奢侈品牌的奠基时期。
中产阶级、消费主义带动了奢侈品的巨大市场活力,这个市场促使设计朝不同的方向发展。德国一方面受益于这个经济市场,同时也为这个市场投入了新的设计活力。德国的奢侈产品设计,从汽车到家具,从服装到厨具都拥有了国际市场,并且成为国际奢侈品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宝马汽车(BMW)、奥迪汽车(Audi)、梅赛德斯-奔驰汽车(Mercedes-Benz)、大众汽车(Volkswagen)在全球各地受到欢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变革在汽车工业表现得非常明显,汽车企业已经充分注意到设计为产品带来的重要附加值,因此加大了对设计研发的投入。新推出的车型更加注重设计,甚至打破常规设计出批量投产的概念小车,如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推出的Smart小车和大众车厂推出的新甲壳虫车(Beetle)。德国汽车开始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引领世界汽车的设计潮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汽车设计中的本土因素、乡土化传统逐渐淡出,国际汽车工业的大改组,例如宝马(BMW)和路虎(ROVER)、戴姆勒(Daimler)和克莱斯勒(Chrysler)的合并重组更大大加快了这个进程,这种跨国的兼并,形成了庞大的市场运作机制,设计已经很难囿于一个公司内了。新的设计已经越来越多地由独立的设计单位提供,促成了全球设计精英的组合与流动以及新的设计管理体系的形成,使得汽车公司的设计模式变得更加具有弹性,更加机动灵活,是新时代的新现象。
进入21世纪后,除了以往一直负有盛名的高技术含量产品企业如西门子、飞利浦、布劳恩等依然占据领先地位之外,德国在低技术含量的领域也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新世纪里,在室内设计和家具领域内,德国家具厂商维特拉(Vitra Deutschland GmbH, Weil am Rheim)当仁不让地成为德国,乃至世界上对现代设计产生巨大推动力的标杆性企业。不论在伦敦的泰特博物馆,还是在巴黎的蓬皮杜文化中心,或者在法兰克福的德意志银行总部,以及在慕尼黑、迪拜等大型国际机场,人们都可以看到这家公司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