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一)(第19/28页)
康斯坦丁·格里克最著名的设计作品还有:“塔姆,塔 姆,汤姆,汤姆”桌子(Tam Tam & Tom Tom Table)、玛尼亚带抽屉小柜(Mania Chest of Drawers)、“曲折”组合书架(Zig Zag Shelf Unit)等等。
正是这种新的设计趋势,令徕卡相机等德国传统品牌也重新焕发了青春,在新世纪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徕卡的一系列单镜头反射式相机(SLR)都是精致设计和优良手工结合的典型,从早期的Leicaflex,之后的Leicaflex SL、Leicaflex SL2和R系列的R3、R7、R8、R9,徕卡一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单反相机的同义词。
早在1980年代,德国已经涌现出了时尚设计大师,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卡尔·拉格菲尔德,不过那时他主要为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时装品牌做设计。1990年代德国出现了两个具有号召力的时尚服装做品牌:祖帕(Joop,成立于1981年)和吉尔·桑德(Jil Sander),其中祖帕公司的创始人是沃夫冈·祖帕(Walfgang Joop, 1944— ),公司设在波茨坦,针对中产阶级以上的欧洲消费者进行设计,相当成功。吉尔·桑德(Jil Sander, Heidemarie Jiline Sander, 1943— )则完全走极限主义路线,她设计的服装极少装饰,色彩往往是黑色、灰色、白色,和战前的包豪斯、战后的乌尔姆原则如出一辙,在时尚界颇有自己的特点,很受中高层消费者喜爱。2006年,吉尔·桑德的女装设计在米兰时装周亮相,引起国际媒体高度重视,获得广泛称赞。
(2)吉尔·桑德
吉尔·桑德(Jil Sander, 1943— )是德国最成功的时装设计师。在德国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时尚传统的国度里,吉尔·桑德是一个异数。1960年代初,从一所纺织工程学校毕业之后,桑德作为一个交换学生,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度过了几年时光。从1963年开始,她为德国和美国的妇女时尚杂志撰稿,1969年,她在故乡汉堡开设了自己的时装店,起初为一家化学公司(Hoechst)做设计,利用该公司生产的化纤面料设计时装。
JOOP!2011年春季展上的女装。
佛兰克·盖利设计的『老祖父椅子』。
徕卡相机(Leicaflex R9)。
康斯坦丁·格里克设计的『五月天』多用途灯具。
JOOP!2012年冬季展上的男装。
康斯坦丁·格里克为奥迪车厂设计的2014年迈阿密-卡塞尔设计联展的展台(Audi Pavilion at Design Miami/Casel, 2014)。
1973年,吉尔·桑德首次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由于她本人并不太喜欢裙装,总是穿着长裤,所以她设计的时装主要是针对自我意识很强、不喜欢过分打扮的职业妇女,这些人很有自信心,讲求细节,喜欢优雅而现代的风格。桑德认为:“一个人无须打扮得像颗性欲炸弹,也可以很性感。”(*2 )她的设计遵循了“少就是多”(Less is More)这一典型的德国设计哲学,喜欢用开司米、麻、丝等自然材料,结合男性时装的简练、冷峻来装扮她的女性顾客,从而发展出一种符合国际主义美学原则、带有几分职业服装韵味的个人风格来。由于她的服装带有较强的中性风格,色彩单纯,低调而合身,因而很容易搭配,她的设计时常令人联想到1920年代的包豪斯建筑。
吉尔·桑德对自己品牌的声誉相当重视,从严格挑选面料开始,她几乎介入了整个设计过程,并经常亲自进行市场调查,了解顾客的反映。连商店员工的穿着和举止,她都有明确的规定。
自从1980年代开始,吉尔·桑德就以她独特的时尚风格多次获得世界性的服装奖项,她的服装也迈出了德国边界,先是在米兰,然后到巴黎,1994年,她的分店在美国开张;1997年,吉尔·桑德开始介入男装领域。
德国的布雷(BREE)手袋,从1970年代创立以来,一直坚持质量至上的家族传统,他们将天然牛皮加工成仅有0.5毫米厚度的SIMPLY系列手袋,在加工技术上展示了很高水准。他们在强调功能的同时,也根据时代潮流的变迁向产品注入新的时尚元素。凭借着现代的设计、顶级的质量和敢为人先的创意,BREE成为世界上获得各种设计奖项最多的一家包箱企业。2012年,这家当年的“夫妻店”已经发展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型企业,在世界各地拥有700多 个销售机构(包括布雷公司的专卖店,以及各地大百货公司、包箱专业公司的销售专柜等)。
事实上,将德国产品简单地分成高科技或者低科技恐怕并不确切,著名的运动服装和鞋类公司阿迪达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48年成立的这家公司既凭借精良的手工和优秀的设计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地位,可同时高科技的材料开发和加工技术也功不可没。2005年问世的Adidas 1号鞋,率先植入了微处理器,成为世界上第一双“智能鞋”。2010年该公司为世界杯足球锦标赛生产的足球,已成为科技、设计、加工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由于历史的原因,德国的现代设计进程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非常不同,后者的现代设计深深地植根于民族工艺传统之中,而在德国,手工艺的发展只是地区性的、乡土性的,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传统。因此,从一开始起,德国的现代设计就具有高度的国际化特色,非常适应国际环境,德国产品很容易融入发达工业社会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之中。
要想简单地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德国产品的特色,恐怕更多人会选用的是“理性”“功能主义”“不突兀”“分寸适度”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后现代风潮中,那些强烈的历史主义的回潮、极端的形式主义的装饰在德国并没有多大回响;意大利的“孟菲斯”、阿基米亚也很难在德国找到同道。德国的设计,即便在1980年代,也一直刻意地与激情奔放的后现代主义保持着距离,情绪化的宣泄,从来不是德国设计的主流。
今日的德国设计,仍然以长期以来形成的德国设计的理性、功能主义传统为基础。在德国,设计被定义为对问题的解决,设计必须为协调广义的人和物之间的关系提供解决之道,为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寻求途径。
正如经典的现代主义运动那样,当代德国设计,仍然采用了一种非常国际化的设计语汇,从而能够很容易地与国际社会沟通、交流。经典现代主义使德国设计赢得了高效、可靠、持续的美誉,然而,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德国公司做出更多的努力。他们需要更强化自己的品牌形象,尤其要能够从情感层面上获得消费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