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词选(历代词选集叙录)(第16/21页)

《国朝词综二集》八卷,亦王昶所纂。卷首有其从孙绍成嘉庆八年所撰序,略云:“前集四十八卷所收自顺治至同时词人之已故者。书成之后,犹有现存朋游二三十家并零章小集,填溢箧衍。绍成因请择其尤者编成二集八卷,合刻以传。” 盖此集所收词家,大多为王昶后辈。王氏齿爵俱尊,不欲以后辈之作,录入前编,故托言应绍成之请,别为卷帙。其实乃以五十六卷之《国朝词综》分为二编,此其自占身分之计耳。

《国朝词综续编》二十四卷,黄燮清编纂。卷首有潘曾莹序,无年月。又有同治十一年张炳堃序,同治十二年胡凤丹序、诸可宝序。潘序云:“黄君韵甫取乾嘉以来《词综》未及登者,蔚成巨编,其规式悉依竹垞,兰泉两先生选本,故名之曰《词综续编》。” 张序云:“其姓氏已载前编者,概不复列。有补人而无补词,得五百八十六家,凡二十有四卷。甄录澄汰,一踵前规。” 此其书之内容也。补人之词,不过一卷,自第二卷以下,皆嘉庆至咸丰之间作者。黄氏此稿,生前未及刻版,其婿宗景藩为刻于武昌。距黄氏成书时,已十馀年矣。此书虽继续朱彝尊、王昶两家编选宗旨、体例,然此一时期词家虽多,俊彦殊少。且词风又变,流派滋繁。选录之际,亦不复能株守朱王两家藩篱。加以黄氏亦贪多务得,未能审慎。其第一卷所收丹阳荆搢之念奴娇词,乃宋人张孝祥所作,见汲古阁刻《于湖词》。其他误传剽窃之作,谅必尚有,实未能如王氏之精审也。

黄氏此书有一疑案。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云:“闻吴县戈宝士明经载有《续绝妙好词》,嘉善黄霁青太守安涛有《续词综》之辑,所采定多佳什,觅其书不获。周季贶司马云:‘戈氏词未刻。黄氏《续词综》系藏黄韵珊大令宪清家,乱后存否,未由知矣。’”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亦言及此事,且云:“然则韵甫此书,其即本于霁青欤?” 盖疑黄燮清攘取此稿为己作也。黄安涛,字霁青;黄燮,字韵甫。丁氏误作宪清字韵珊。此二人名字极易混同。丁绍仪得之传闻,容或有误;然据周季贶言,则黄霁青实有成稿,在黄韵甫处,则韵甫此书来历,诚有可疑矣。

丁绍仪亦有《国朝词综补》。其《词话》云:“《国朝词综》选择最为美备。然其书成于嘉庆初元,迄今已六十馀年。即乾嘉以前,亦多遗漏。余念兵燹后文字摧残不少,词虽无适于用,亦一时风雅所系。爰就耳目所及,凡司寇未入选而其人堪论定者,汇录为《国朝词综补》六十卷,计得一千五百馀家。生存各家,未忍屏置,亦仿王氏例汇为二集十二卷,终以僻处海澨,搜罗未广为憾。” 丁绍仪,黄燮清同时人。两家各致力于续辑《词综》。黄官鄂渚,丁客闽海,彼此不相闻问。黄书录词五百八十六家,丁书乃及一千五百馀家,是丁氏之书为富矣。然黄书刊于同治十二年,今有铅字排印《四部备要》本,尤易得。丁书刻于光绪九年,仅五十八卷。不知所刻是否残帙,或刻版时有所删减,非《词话》所云七十二卷之旧耶。余未得此书,无从著录。

以上诸家《词综》,选录清代自顺治至咸丰七朝词二千数百家,虽意在存人者多,而清词佳丽,亦已萃于此编。清人词集,失传者多,求清词者,舍此亦莫由矣。至于咸同光宣四朝诸家词,有近人林葆恒所辑《补国朝词综补》,其书成稿未刻印,当别为一文志之。

(三四)补国朝词综补

上海沦陷时,叶恭绰先生闭门谢客,邀同好数人纂辑《全清词钞》。同时林葆恒亦致力于纂补《国朝词综》。二家之书,卷帙浩繁,虽先后告成,而艰于印行。叶氏之书,解放后,由北京中华书局排版就绪,未及印刷,而“文化大革命” 事起。一九七五年,始由香港中华书局印行问世。林氏所纂,仅写清稿二部。林氏逝世后,其一部归上海图书馆,一部则由其后人保存。余皆无从得见。近日从友人处得见当时油印本例言及选录诸家姓氏录,始得略知其内容。

其书名为《补国朝词综补》,盖志在续补丁绍仪之书也。例言有云:“是编初仅就家藏各词选录,所得不及三千。嗣荷叶遐庵先生以所辑《清词钞》稿本见示,又举张艮庐先生手钞词二十馀巨册悉以相付,遂成大观。此外如夏吷庵、吴眉孙、仇述庵、龙榆生诸先生,或以藏书相假,或以钞词见示,乃臻完备。” 据此则叶氏之书先成,林氏从而取资,则所录词多有同者。姓氏录共四千又九十七人,词六千八百九十八首,分为一百卷。其所补不但丁绍仪以后之光宣两朝,即顺康雍乾以下,凡为王氏、黄氏、丁氏三家《词综》所未收者,亦增补之,故裒然成巨帙矣。

例言又云:“诸家著作,间不叙明生地,或以古地名标注,藉示新奇。客中无书可考,姑就原名列入待考。” 按古今地名,检核亦非难事。林氏久居上海,闻藏书甚富,乃云“客中无书可考” ,岂上海公私藏书,犹不足供其检阅耶?此诡言也,直不惮烦耳。于此可见当时务取人多词富,其词既未必佳,其人之姓名字里亦不遑考校,则此书之率尔可知矣。

例言又云:“易代之际,前明志士不仕本朝者,概不列入,以成其志。其虽为前明遗老,而无辞徵却聘事实者,误行列入,在所不免。” 按此例大奇。夫明朝遗老,未必皆膺清廷征聘,自无辞徵却聘之事。既曰遗老,则其生年大半在明,岂可列于清人。且既以仕不仕为取舍之标准,则此言亦为赘矣。

例言又云:“生存之人,本可不列,但衰病闭门谢客,交游过从极鲜,海内词人,何者生存,何者已没,实无从知其究竟。既爱其词,即欲存其人,未忍遽从割弃。且按黄选采及樊增祥、诸可宝,丁选采及潘祖荫、俞樾,则同时生人,本可入选,已有成例。况所选仅只数首,绝非标榜。但恨限于见闻,不免遗珠而已。” 按姓氏录中于并世词人,几皆入录。如吴湖帆、夏承焘、胡光炜、瞿宣颖、卢前、孙人和、钱萼孙、姚华、王易、陈家庆、吕凤,皆纯乎现代文人,辛亥革命时,年未及壮,岂可视同遗老乎?黄丁二选,旁及时人者,同乎其为清人也。今所补录,乃前朝文献,援此为例,庸非悖妄?

林氏以前清遗老自居,清亡已三十年,犹目其书曰“国朝” 。例言、姓氏录中凡仪字皆缺笔。纪年但用干支,又妄以当代词人并予入选。其书初但汇集诸家词选,继复取叶氏《词钞》稿补苴成之。未尝广徵有清一代词家专集,郑重选拔。其体例之谬妄既如此,其内容之芜杂亦可知。此书殆不可行于世,故述其大概,亦四库存目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