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军争第七(第8/12页)
要有政策、战略、大战术,也要有基础战术工具箱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莫追,此用兵之法也。
华杉详解
讲战略,19世纪瑞士军事战略家若米尼五个层次的划分,我觉得是最准确的,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可以按这五个层次来对号入座,规划清晰。
一是政策,若米尼把政策放在战略之前,他也认为他是第一个在战略学上提出政策高于战略的。就战争而言,先有外交政策,后有战与不战,或与谁结盟,与谁战。
就经营而言,先有我们对社会,对消费者的政策,然后才有我们怎么做的战略。所谓政策,就是我是谁,我代表谁的利益,我的行事方针。
孙子讲政策,五事七计里面,“道”,就是政策。
政策和战略的区别是什么呢?战略是我的战略,政策是我对别人的政策。先政策,后战略,就是先考虑别人,再考虑自己。先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各游戏参与方的机制。
政策之后,第二才是战略。
战略,是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怎么去,是获取胜利的路线图。孙子讲战略,先胜而后战,赢了再打,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战略。
第三是大战术。一招鲜,吃遍天。每个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一记绝活,就是那一招鲜,这就是大战术。
《孙子兵法》的大战术,就是以正合,以奇胜。无论怎么打,都是分战法,正兵、奇兵相互转换,奇正之变,无穷无尽。
第四是战争勤务。孙子《作战篇》重点讲这个,所谓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等等。没有后勤保障,再强大的军队也会不堪一击,非常脆弱。
第五是工程艺术,指对筑垒要点的攻守艺术。
第六是基础战术,什么情况怎么打,就是我们常说的战术工具箱,经常用来培训员工的。
《孙子兵法》这《军争篇》,讲到“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围师必阙,穷寇莫追”,就是进入到基础战术原则的层面。
兵法不能把所有情况都写全,所以害死人!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莫追,此用兵之法也。
华杉详解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敌人在高处,不可仰攻。敌人从山丘上下来,不可逆袭。
如果你仰攻,地势不便,有劲使不出,还容易有檑木滚石砸下来。
如果敌人背靠山丘冲下来,占了地利,没有后顾之忧,自高趋下,气势又顺,力量加倍,就不要逆击,把他引到平地再战。
战例是前面学过的,赵奢与秦军作战,离地五十里扎营。军士许历建议说:“先占北山者胜。”赵军占了北山地利。秦军来,争山不得上,赵军纵军击之,大破秦军。
诸葛亮说:“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敌从高而来,不可迎之,势不顺也,引自平地,然后合战。”
不过万事都有两面性。著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国演义》里斩了,正史里没斩,死在狱中;还有一个说法是干脆逃亡了,没回去报到),街亭之战,马谡就是先占了山,在山上扎营,准备等魏军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
副将王平谏阻他,说山上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被包围,必自困而死。
这道理马谡如何不明白?他当然明白,但他要的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而且他准备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一举把魏军拿下,压根没准备在山上久待,水源、粮道什么的问题,也就不存在。
不过马谡忘了一件事,韩信当年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并没有把全部兵马放在死地,而是有两千奇兵去取赵军大营,正奇配合。如果没有正奇分战,只那一支军背水而战,那就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是置之死地而死无葬身之地了。
马谡却没有分战法的安排,准备把全部兵马都放在死地。
王平见劝不动他,还被他骂文盲将军懂啥兵法,因为王平识字不超过十个,马谡大才子,自然瞧不起他。王平便说要不你在山上扎营,分一支兵给我,驻在平地,成掎角之势,有事也好相救。马谡同意了。
所以最后安排还是分兵了,马谡为正,王平为奇。
魏军大将张郃来,见马谡扎营在山上,第一件事,包围,第二件事,断水源、绝粮道。这都在马谡预料之内,这还想不到,就不是诸葛亮的爱徒了。但第三件事他没想到,《孙子兵法》上没写!就是张郃放火烧山。
兵法不能把所有情况都写全,所以害死人!
这火一上来,就不是“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了。马谡军队饥渴难忍,再加烟熏火燎,一时大乱,冲也冲不下去。张郃发动进攻,马谡大败。失了街亭,诸葛亮整个战局就败了。
还有一支奇兵,王平呢?王平作壁上观,没有来救。《三国志・王平传》记载说:“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王平从此发迹,成为蜀中名将。
用自己作饵,对手才会咬钩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华杉详解
“佯北勿从”,假装败北的敌军不要追。后面有一句“饵兵勿食”,也有这意思,作诱饵的敌军,你不要上钩。
派一支部队上去打,假装败退,引敌人大部队过来,然后出奇兵灭他。这个标准战术,地球人都知道。
但是,到了战场,你还是没法判断他是不是假装败退,看见饵,还是不知道里面有没有钩。
所以才有“纸上谈兵”之说,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判断不了,就不是真知道。
“佯北勿从,饵兵勿食”,读了《孙子兵法》,咱们知不知道呢?正确答案是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兵法就算没白读。
韩信破赵之战,著名的背水一战,就是用的佯北、饵兵。
韩信先在河边布了一万人的阵地,然后派饵兵出战。谁作饵呢?他自己作饵!这由不得赵军不咬钩!见了韩信你不咬,那还咬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