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军争第七(第9/12页)
拿主帅,甚至拿皇上作饵兵,这在历史上不只一回,因为这个饵让人无法拒绝,知道是饵,也要咬钩,更别说一兴奋起来,哪管什么饵不饵的。不过这主意,只能老板自己拿,谋臣一般不敢建议老板当饵。
韩信亲率饵兵出战,大张旗鼓,战鼓喧天,帅旗飘扬,赵军都兴奋了,万马军中取韩信首级,大丈夫建功立业,就在今日!
打了一阵子,韩信开始败退——“佯北”——其实他不佯也得北,因为赵军人数比他多得多,直接就这么打,他是打不过的。所以他的佯北,妙就妙在是真的,真打不过,假装得真不像假装的了。
佯北的时候,韩信开始放饵、下钩,就是他的帅旗,一套仪仗、战鼓什么的。这是巨大的战利品,得了韩信帅旗,那是极丰厚的赏赐,赵军空营而出,抢夺战利品,争着咬钩。
“佯北勿从,饵兵勿食”,两个禁条赵军都犯了。前头韩信退到水边,与列阵的一万人合兵一处,再杀回来。后头两千奇兵夺了赵军大营。赵军前有劲敌,后丢老巢,就溃败了。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从韩信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把自己放在死地也套不来狼。
长平之战的分析:我们自己就常常是赵括,也常常是赵王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华杉详解
“佯北勿从,饵兵勿食”,著名的“纸上谈兵”的赵括,在战国最惨烈一战,赵国被坑四十万卒的长平之战,就犯了这两条。如果再加两条,“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也有份。
秦军主帅白起呢,“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敌军退回本国不要拦截,包围敌人要留缺口,敌人到了绝境可能拼命,不要迫近——这三条,他一条也没遵守,全部违反了,把赵军围得死死的,全歼了。
战斗过程是这样的:秦军先派出饵兵,然后佯北,赵括即刻率大军追击。秦军将赵括引到预设阵地长壁,秦军主力已经布好阵地在那里,就等着赵括来。这就是“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又是“知战之地,知战之日”“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秦军知道在长壁决战,先布好口袋,引赵括来。赵括不知道。
“以正合,以奇胜”,秦军先以饵兵为正,长壁主力为奇。
赵括到了长壁,饵兵和主力合兵一处为正,该出第二支奇兵了。
赵括被阻于长壁,作战不利,准备退军,这时秦军预先埋伏在两翼的二万五千奇兵出击,穿插到赵军身后,占了西壁垒高地有利地形,挡住了赵括退路,并切断了赵括与大本营的联系。赵军被分割为二。
白起再派出五千精骑,插到留守大本营的赵军营垒间,牵制赵军行动,切断所有粮道,让赵军动弹不得。
赵括被围,只好筑壁坚守待援,白起一刻也不让他休息,轮番派出轻骑攻击骚扰。这叫“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
秦昭王接报白起得手,即刻出发,亲自到前线河内,发动当地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参军,投入长平战场,彻底包围断绝赵军粮道和外援。
赵括断粮四十六日,赵军达到了相互残杀食人的地步,只得孤注一掷突围,结果赵括阵亡,赵军投降,四十万人被活埋。
有个问题:赵括熟读兵书,为什么会犯这么简单的错误呢?
因为自信。
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牛犊还是要被虎吃掉。
在赵括心目中,廉颇老矣,赵国现在的将星就是我。廉颇在长平,跟秦军耗了三年,国家都要被他耗垮了,还得靠我来解决问题。
自信必然轻敌,一接战,果然得胜,证明自己是对的、是强的,马上追击。你说是“佯北勿从”,他认为是“击其惰归”,是乘胜追击,这一追出去,就不可挽回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赵括他爹赵奢,跟儿子一谈兵,难不倒他,说不过他,却知道他不行呢?
赵奢对赵括他妈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军事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说得轻松容易,没有他不知道的。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便罢,用他为将,必破赵军。
有人说赵括熟读兵书,但不能活用。这不是本质。本质是熟读兵书,不等于懂得兵法。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这话大错!见过猪跑,不等于知道猪是怎么回事,一定要亲自吃过猪肉了,才知道猪是怎么回事。更何况赵括见的猪跑,是在书上跑。地里跑的猪他还没见过呢!
所以我们读书,每读到一条,是知道有这么一条,不是真会了这一条。一定要实践过了,练习过了,才算真知道了。知道的程度,还不一定,永无止境。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到”的时候其实不知道,一定是练习过了,实践过了,体会到了,才真知道了,才不亦乐乎!
上课没体会吗?老师一讲,你就听懂了,一做习题,又不会了。所以之前不是真懂,把题做会了才算学到一点点。
赵括他妈妈也知道赵括不行。一是赵奢身前跟她交代过,二是她劝阻赵王不要任赵括为将时说的:“以前您任他爸爸为将,赵奢从得令之日起,不问家事,所得金帛,全部分给将士们。今天您任赵括为将,给他的赏赐,他全部交给家里收起来,叫家里看看哪里有好地好房子快买。他就不是当领导的样子。”
第三个问题:赵王为什么不听呢?他为什么一定要换掉廉颇,要用赵括呢?他真是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吗?秦国间谍来散布谣言,说廉颇不战,是要投降秦国。秦军不怕廉颇,就怕赵括。这他就上钩了?
非也!
赵王的决策错误,是因为焦虑,因为压力。太焦虑了,太郁闷了,压力太大了,他必须作出改变,就是死,他也要搏一把!
为什么?
看看这仗是怎么打起来的。
秦国打韩国,韩国顶不住,割上党郡给秦国求和。
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跟秦国,把上党献给赵王。赵王贪心,大喜,马上派兵把上党占了。这叫虎口夺食。
夺了秦王嘴边的肉,秦王怎能罢休,战争机器就开到上党来了。接收上党那点赵军当然顶不住,退守长平。赵王也派大军,廉颇为将,双方在长平丹河,隔河相峙。廉颇知道打不过,占据有利地形,坚守不战。这一守,就守了三年!